刘向《说苑》中说:“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性不好能够矫正,这是非常难得的从劝谏人的角度来讲,能否理性、合理地劝说,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这段话接下来的论述是:“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意思是说,劝说他并不见行动,教育他并不见他听从,这是因为道理解说得不够明白。讲明白了却不见他有改正的行动,这是因为他没有一颗坚持正确道理的心。心已经坚定了却不见有改过的行动,这是因为没有将他心中的闪光点说中。完全讲解清楚、思想坚定而且说中他心中的闪光点,还无法成功劝说他们,全天下都找不到这样的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和当时的黄门侍郎王理在宴席上聊天,两人旁边有一个美人在待奉。这名美人原来是庐江王李媛的爱妾,李媛的事情败露后被收到宫中。唐太宗指着美人对于理说道:“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玮离开座位说道:“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唐太宗说道“哪里有像杀人之后还抢夺他妻子的道理,你还问我到底对不对,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珠答道:“我在古书中看到过,齐桓公有一次来到郭国,问郭国的父老乡亲郭国为什么会灭亡,郭国的父老对齐桓公说这是由于郭国的君主只喜欢好人而不喜欢坏人。齐桓公对他说,既然这样,那郭国的君主是-个贤明的君主啊,郭国怎么会灭亡呢? 郭国父老说,郭国国君虽然喜欢好人但却并不任用好人,虽然讨厌坏人但却不能摒弃坏人,所以最后郭国灭亡了。现如今,这个美人依然在您身边,因此我觉得您也认为这样就是对的,如果您觉得这样不对,那么就是明知道邪恶却不能摒弃了。”唐太宗听了后非常高兴,称赞王讲得非常好,第二天就让人把美人送还给自己的亲族。
贞观三年,李大亮做凉州都督,当时有一名使者因故来凉州,发现当地有一种特别名贵的大鹰。使者命令李大亮将大鹰进献给唐太宗,李大亮私下里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折说:以往是陛下告知我们禁止打猎,现在却有使者来向我索要大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就是违背了自己当初的旨意。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的,那这名使者就是冒名顶替的,希望陛下能够予以惩治。

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折后,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便下旨褒奖了他。还在给他的回信上写道:你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我之前选择让你来到边关做官就是因为这点,你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以后你能将这种直谏的风格继续发扬。
贞观八年,陕县县丞皇甫德上书的时候惹得唐太宗大怒,唐太宗认为皇甫德的上书是毁谤他。这时在一旁立着的侍中魏微进言:“以前贾谊在给汉文帝上书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世上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皇帝痛哭,而可以让皇帝叹息的事情共有六件。从古至今,官员给帝王上书汇报事情大都会使用非常激烈的言辞,如果言辞不激烈,就很难打动皇帝的心。这样激烈的言辞看起来就像毁谤一样。陛下请好好思索一下,我所说的话到底对不对。”
唐太宗回答道:“也只有你才能说出这样中肯的话。”之后唐太宗收敛了自己的怒气,下令给皇甫德二十匹丝绸作为奖励。
还有一次,唐太宗把玩一只自己最喜欢的鸟。这只鸟是有人从波斯为他寻来的,十分乖巧伶俐,唐太宗最喜欢一个人把玩它。这时有人通报魏徽进来了,此时唐太宗已经没有时间把鸟放回去,只得将其藏入自己的怀中衣服里。魏徽进来时正好看到,但却当作不知道。这对君臣就坐在那里,魏徽高谈阔论,唐太宗却十分难熬。等到魏徽走了,唐太宗取出那只鸟,发现它已经被闷死了。此后唐太宗收敛了自己的玩心,很少将时间放在玩鹰玩鸟上面了。

直言的劝谏才是真正的忠诚,才是内心的坚守,这是始终如一恪守信仰的职责和情操。
理谏是宝贵的。理谏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历经生死、得失、荣辱之后才锤炼出来的,在危难时刻不动摇。理谏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融合了千百万人的忠诚,并进发出无穷的力量。
理谏是所有政党和政权都十分珍视的品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将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乃至于忠于祖国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义务。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谏”,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凭借着心中对国家和人民的一腔热血而展露的朴素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