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识人是一种艺术,能够准确、深入地了解周围人的品行和才能,对于我们交友、育人、用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段话讲述的是一个割席而坐的故事。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两个好友在菜园里锄草,两人都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若无物,就好像看到一块普通石头一样,继续锄草。而华歆却把金子捡了起来,然后放到了旁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同一张席子上坐着读书。这时候有大官乘着豪车从旁边经过,管宁继续读书,然而华歆却把书丢下跑出去看豪车。等华歆回来后发现管宁把席子割成了两块,管宁告诉华歆:“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此后管宁与华歆割席而坐的故事就流传开来。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够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伟大的志向,只有心如止水,不为周遭所迷惑的人才能够透过现象看见本质。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识人的人,曹操之所9能从一个小军阀一跃成为一统北方的枭雄,这与他的识人之明和观心之充密不可分。
曹操对人才特别重视,无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很重视。曹操刚开始举事的时候,就重点寻找那些有才能的人来帮自己,而曹操待人诚恳这一点让许多的人才都心甘情愿辅佐他。当他寻到被人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后,非常高兴地说荀或就是他的子房,对荀或委以重任。
萄或在归附曹操后,又将荀攸和郭嘉两名名士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心中十分明了每个谋士所擅长的地方,就让苟攸做了自己的军师,让郭嘉来参与机要。后来这三个人就成了曹操纵横天下的主要谋士。曹操每次打赢敌人,攻占了敌人的地盘,总是要将敌人以及当地的人才收罗到自己摩下,其中还包括“建安七子”中的陈琳。陈琳当年在袁绍手下任职的时候,曾写檄文大骂曹操为汉贼,然而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并没有为难陈琳,反而以礼相待,诚心邀请他做自己军中的文书。
被人称为南开大学“校父”的严修,曾经是清朝的进士,也是翰林院的编修,因曾经致力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名闻天下。正是由于严修的存在,南开大学才获得了百年的辉煌。然而,严修识人的能力更是足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当年 15 岁的周恩来来到南开学校学习,他优异的表现很快就凸显出来,让当时作为学校董事长的严修注意起他。次年,南开学校举行了一次校级作文竞赛,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和严修共同出任评委。那次竞赛评审采取匿名制度,在评审的过程中严修看中了一篇作品,这篇作品的文笔虽然显得很稚嫩,然而其中所写的救国救民的方针却绝不是一个普通中学生所能想到的。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评委都看好这篇文章。然而严修说了一席话让所有人都震动了:“写这篇文章之人,绝非平常之辈,有经天纬地之才,30 年后,宰相之位非其莫属!”就因为严修所说的这句话,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全校第一。当众人把密封的纸除去后,上面“周恩来”三个字让严修立刻大笑起来。严修喊道:我就知道是他,我就知道是他!这时大家上前看,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正是学校中组织社团、主编刊物以及出演话剧的学生团队领袖周恩来。
从此之后,周恩来就经常被严修请到家里做客。当时严修 54 岁,周恩来 16 岁,然而严修却对周恩来非常尊崇,这让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严修对大家说:“我只是翰林编修、学部侍郎,而他将来是百官之首.焉能不敬!”虽然严修曾经是清朝官员中最开明的人之一,然而大家还是觉得在这件事上严修做得十分迂腐。
后来南开大学成立,严修大笔一挥批准刚从日本回国的周恩来免试入学,同时在自己家里设宴欢迎周恩来。那顿宴席有很多知名人士来作陪如黄郭、范源濂、张伯苓和直隶教育厅厅长等人,这也表明了严修对周恩来的器重。
五四运动时,周恩来作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被当时的天津警察局拿下入狱了。周恩来出狱后,很多人都在躲避他。然而只有严修亲自给顾维钧也就是当时的中国驻英公使写了一封信,让他协助周恩来到英国留学还把自己在南开大学设立的奖学金拿出来资助周恩来。
周恩来去了欧洲,严修和他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同时也在自己家账户上专门开设了周恩来资助专户。再之后,周恩来在欧洲加入共产党的消息传了出来,很多人都奉劝严修停止对周恩来的资助,免得引火烧身。然而99严修却总是对他们说:“人各有志。
然而可惜的是,严修 1929 年就病逝了,他并没有看到他所赏识和推崇的周恩来真正成为百官之首的那一天。但严修的识人有道,却让世人称道。

识人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交心。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对贤能的人十分重视,将培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最重要的事情来把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头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就要建设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习近平所强调的,也是在告诉我们新时期好干部该如何去做。
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信念,不仅如此,还要善于识人,知人善任,用心去结交,用礼来相待这是对党员干部的期许,也是未来党员干部都要奋斗的目标。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强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到“把好干部选用起来”,强调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再到“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这便是我们党的用人之道,涵盖了识人、举荐、量才、重才等各个方面。
评论(0)